在平壤的会展中心,礼炮声和军乐声交替响起,一场以“国防发展—2025”为名的大规模武器展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舞台中央,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的领袖缓缓走向话筒,他的开场话直接切入主题:
朝鲜必须持续增强军力,没有丝毫停歇的余地
。
会场四周陈列着各种新型武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号称采用高超音速技术的“火星-11”导弹。光滑的弹体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身旁站着神情严肃的军官。这不仅是一次武器展,更是朝鲜对外界释放的一个信号:
朝鲜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威胁
。
他的语气在这时明显加重,点名批评了特朗普政府。言辞直接而不加修饰,美国如果继续无视朝鲜的安全诉求,维持危险的军事动作,朝鲜会采取必要手段“排除威胁”。这一句话,让现场的气氛骤然紧绷。
展开剩余78%导致这种表态的,是愈发复杂的外部环境。虽然特朗普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上台时,曾试探性地向朝鲜伸出橄榄枝,希望启动对话,但朝鲜并未回应。症结很简单:朝鲜要求承认自己拥核的现实,而美韩却坚持推动弃核。这种立场上的根本差异,让所谓的谈判几乎没有起点。
拒绝对话后,美军的军事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频繁。过去两个月,美韩联手举行了多场大规模军演,“乙支自由之盾”“自由之刃”“钉锤”“坚毅之龙-2025”……这些名字不断出现在新闻频道中,演习的规模一场比一场大,参与的兵力和装备也在增加。
对平壤而言,即便部分演习并非完全针对朝鲜,但这种持续升温的安全态势仍足以让高层保持戒备。朝鲜领袖在讲话中直言:
当前的安全环境,不容任何一刻的放松
。于是,这场武器展不只是展示,更是一次内外并重的动员,既要向外界传递“有备而战”的姿态,也要让国内民众看到自身的防护之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力量问题上,朝鲜毫不退让,要牢牢掌握这一被视为最终反制的手段。这种选择,也反映出朝鲜并不打算完全依赖俄朝军事同盟框架下,由俄罗斯提供的安全庇护。毕竟,形势太复杂,依靠外援未必可靠。
在这份强硬背后,朝鲜军队在俄乌战场上的表现也被提及。外界看到,朝鲜人民军派出的精锐分队,在严酷条件下展现了很高的战斗素质,甚至超过部分俄乌士兵。但朝鲜也清楚,自己的军事建设仍有短板,
军工技术不足,特别是空军等技术兵种实力较弱;在信息化作战理念和应用上,也相对滞后
。
补齐这些短板,成为接下来的核心任务。为了寻找突破路径,朝鲜领导人此前亲赴北京,观摩9.3阅兵。这不仅是一次外交行程,更是一次取经之旅,他要看清曾与人民军并肩作战的那支军队,在如今信息化、智能化的战争环境中走到了哪一步。
俄军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某种程度上给朝鲜敲了警钟。俄罗斯能提供部分技术支持,但整体发展模式并不值得完全照搬。例如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俄罗斯提出了激光打击、电磁干扰等办法,但真正能投入使用的新型装备有限,更多前线部队依靠加装防护、用霰弹枪等传统手段进行硬杀伤。而在北京阅兵式上,中国却展出了全套反无人机系统,包括激光、微波、传统火力等多种解法,并且是已经列装的可用装备。
这也让外界推测,朝鲜的路线可能会更灵活:
既用俄罗斯的技术打基础,又不照搬俄军模式,还会从中国和其他军事强国身上吸取长处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更贴合自己的实际,但困难也摆在前面,经济条件有限,资源稀缺,军工部门需要在压力下激发创造力。
朝鲜的军事建设,一方面是被外部威胁不断刺激,一方面也是内部战略选择的结果。在美韩持续的施压之下,平壤用列队的导弹与新式装备,回应着军演的密集调度。强硬并不是为了展示肌肉,而是要为谈判留一张有分量的底牌。
在会展中心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观众们依次走过那些巨大的武器模型,有人停下脚步,抬头凝视着“火星-11”的弹尖。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领袖离开了话筒,步伐稳而缓。他的背影里,包含着这条强军之路的艰难与执念,短板必须补齐,威慑必须存在,这不仅关乎外部的博弈,也关乎内部自我超越的能力。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江西省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