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严重肿胀伴感染、中心静脉血管完全闭塞……近日,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血管通路团队,在科室副主任蔡志岳的带领下,奋战4个多小时,凭借精湛介入技术,帮助血管“发芽”的陈奶奶(化姓)重获“有效”透析通路。
\n左臂肿胀一年多
\n竟是血管“发芽”了
\n陈奶奶是一名需长期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一年前,她的内瘘侧手臂出现进行性肿胀,皮肤紧绷如“橘皮”,局部甚至发生破溃感染。由于对病因认知不足,她在当地医院长期按普通炎症进行热敷处理,但病情毫无改善。
\n“要不你去涪陵看一下?我就是在那边治好的。”一名曾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就诊过的病友跟陈奶奶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家属带着陈奶奶辗转找到了肾内科的蔡志岳。
\n“这是我们近几年遇到的最复杂的中心静脉闭塞病例。” 蔡志岳介绍,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左无名静脉完全闭塞,血流无法正常“回心”,只能通过大量异常开放的侧支血管(像血管“发芽”了)迂回,导致左上肢及左侧胸部血管高压,组织肿胀及部分皮肤感染破溃。如不及时处理,将面临肢体坏疽、严重感染、透析不充分致毒素蓄积等多重风险,甚至可能截肢。
\n三小时“穿针引线”
\n“子母管”破“血管盲区”
\n面对如此急迫的情况,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联合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胸心外科、麻醉科等进行多学科讨论,决定在DSA引导下为患者打通闭塞的中心静脉,并制定了严谨的手术方案和周密的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安全。
\n手术的核心难点在于开通已完全闭塞近两年的血管段。由于闭塞时间长,内部组织已机化变硬,且中心静脉位置深、毗邻重要结构,操作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大出血或导丝“误入歧途”。
\n手术过程比预想中更加艰难,蔡志岳带领肾内科血管通路团队顶住层层压力,一遍一遍地研究患者血管造影图、摸索血管的走向。
\n“子母管”巧破闭塞关:团队尝试从上臂内瘘血管和下肢股静脉双路径进攻。面对导丝反复受阻,决定采用“子母管”技术——在导管内再套入更硬质的导管作为支撑,将导丝限制在狭窄通道内强行突破弯曲和阻力。
\n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虽然有些泄气,但‘开通’的决心始终让我们不放弃。”蔡志岳回忆,最终,团队找到了正确的血管路径,通过了闭塞血管。而这一关键步骤,耗费了3个多小时。
\n球囊扩张+覆膜支架防塌陷:导丝成功穿越闭塞段后,团队采用阶梯式球囊(6mm→8mm→12mm)谨慎扩张血管。然而由于血管弹性回缩严重(弹性狭窄),血流虽恢复但管腔无法维持。团队当机立断植入覆膜支架,成功撑开血管并维持长期通畅。
\n在医疗团队通力合作下,历时4小时,终于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安置好支架。经过后续的综合治疗,困扰陈奶奶两年之久的“肿胀手”在术后两三天内明显消退。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中心静脉血流恢复,保障了透析的充分性,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n成立晚但“跑得快”
\n中心静脉治疗成“硬实力”名片
\n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血管通路亚专业成立于2019年,目前,团队拥有3名手术医生和1名专职通路护士,已常规开展包括复杂中心静脉病变(狭窄/闭塞再通、支架植入)、人工血管建立及维护等高难度手术。
\n据了解,中心静脉治疗是血管通路领域的技术高地,风险高,对多学科协作要求严苛,能成熟开展的医院在重庆屈指可数。此例极端复杂病例的成功攻克,标志着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肾内科血管通路技术能力已跻身区域前列。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血管通路领域,致力于为渝东南乃至更广区域的透析患者解决“生命线”难题。(资讯)
\n(文/李灵)
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