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马斯克纷纷押注,巨头们扎堆狂抢,Agentic AI能做些什么?
要说最近AI圈子最能点燃好奇心的词,非Agentic AI莫属。2025年开年还没几天,黄仁勋在CES把它称作“下一场大戏”,紧跟着微软在Build 大会弄出“Open Agentic Web”主题,OpenAI上线了ChatGPT Agent,马斯克拉团队写了专门的编程助手,连做芯片的高通都在年度发布会上高喊“重点投这块”。看这阵仗,大家像是听见哨声同时冲线,谁都不想落后半秒。
那这东西到底牛在哪?一句话,它不是陪你聊天的GPT,而是帮你跑腿的“数字小秘书”。给它目标,它先琢磨“你到底想要啥”,再自己拆步骤、选工具、直接动手。订机票的例子最直观:普通大模型只能把北京到上海的航班列表甩给你,航站楼、时间段、个人偏好都得你一条条补。换成Agentic AI,它会翻你日历、看地图、读历史订单,自动锁定首都机场到浦东机场的早班机,甚至把票买完顺手塞进行程表。过程里“规划+执行”两件事它全包了。
展开剩余66%这套组合拳背后有两个关键能力:一是“规划”,懂得把时间、地点、习惯统统算进去;二是“执行”,能调日历、地图、订票网站,把想法落到动作。很多看着“会自己干活儿”的机器人,底层其实就靠这双“脑子+手脚”。
有意思的是,理论早在上世纪就有人提,但真加速得算2022年10月。那时普林斯顿和Google Research团队丢出ReAct框架,把“想”与“做”绑一块儿,随后大模型疯涨算力,Agentic AI才一路飙车。又过了一年多,Anthropic在2024年末发布MCP协议——等于给所有Agent和工具发了本“通用字典”。接着年初的Manus小工具能帮人写小游戏、搭网页,一下让普通用户发现“原来AI还能这么玩”。
与此同时,行业重心从“云端万能”滑向“端侧贴身”。手机芯片算力涨、模型体积缩,本地推理既快又省隐私。马斯克早说带宽拦路,数据不可能全丢云上算,于是设备就得成小节点。高通CEO安蒙立刻点了赞,顺势宣传自家在CPU、NPU、GPU和低功耗架构上的“全套算力”。他说“AI is the new UI”,意思是以后你不用点开APP,设备先替你想到下一步——比如到机场后登机牌自动跳出,赶车提醒提前弹窗,这些苗头已经能见到。
底层圈地战同样激烈。英伟达卖算力、微软铺开发工具、高通布终端芯片,三家都在“搭戏台”。规则统一了,手机和汽车厂商才能放心把服务挂上去,再把赚钱的应用反哺给底层。Snapdragon 峰会上,安蒙把愿景比作“太阳系围着用户转”,说白了,就是让一圈设备都听你号令。
等框架和硬件都磨合顺溜,你跟AI的关系大概率会从“提问—回答”变成“提需求—完任务”。那时可能没多少人再念叨“Agentic AI”这个专业词儿,它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存在:你开口说目标,它默默把事儿做好——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