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烟台日报
莱山一中:三十而立,砥砺奋进
状元坡上的教育守望
在黄海之滨、风光秀美的莱山区,有这样一所学校:她从状元坡上的一栋小楼起步,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设施精良的现代化优质高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见证着城市与教育的共同成长。风华正茂的她,就是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莱山一中”)。让我们一起见证她的“三十而立,风华正茂”——在这里,你会看到拓荒者的坚守、改革者的勇气,以及一代代教育者“立德树人”的初心……
建校30年来,莱山一中以其卓越的办学成果和鲜明的育人特色,已成为港城教育的一片沃土,并结出累累硕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理想的大学,不断奏响激荡人心的育人华章。
从一栋小楼到教育热土
“踩在松软的黄土上,每一步都能陷进去半只鞋,回头一看,一串脚印像是给新学校的‘签到’。”这是建校初期孙德政老师对莱山一中最初的记忆。1995年12月18日,当第一锹土落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时,没人能确定,这里能否长出“教育的幼苗”。彼时的莱山,还没有如今的繁华,学校选址在孔家滩村旁那个被称为“状元坡”的土坡上,四周是一片桃树林及荒凉的沙滩,连找到校门都要靠村民指引。
1996年9月18日,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同时,30名新招聘的教职工和首届204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建校初期,在通往学校那条满目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了莱一人从困境走向成功的脚印:在狂风暴雨中,1996级师生用脚手架奋力支撑起将要倒塌的食堂棚屋,凝聚了爱校如家、奋力拼搏的情怀;学校没有自建水源,只能去村里的水井打水。每天清晨,老师们轮流提着水桶去打水,往返于学校和村庄之间,一桶桶水装满了教室的水缸,也装满了师生们的希望;冬天,没有暖气的校舍里,师生们的双脚早已冻僵,可恶劣的环境冷却不了学生们求知的滚烫热情,也阻挡不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在学校的第一幢楼(即今天的教学楼)上,全校师生一起工作、学习、生活……
1999年夏天,莱山一中迎来了首届高考。1996级学生在入学平均成绩低于全市200多分的情况下,取得了考取65名本科生的辉煌成绩,见证了莱山一中“开山弟子”的荣耀和艰辛。尽管条件艰苦,莱一人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没有华丽的校舍,但有培养栋梁的决心;我们没有丰富的资源,但有教书育人的赤诚”的教育初心。
从1995年状元坡上孤零零的一栋小楼,到如今的现代化校园;从30名教职工,到如今拥有4名正高级教师、50名高级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达40%的优秀团队;从首届高考的“开门红”,到建校不到五年的时间培养出孙勇义、贺传庆等优秀学子,历史真正见证了莱山一中“状元坡出状元”的辉煌……
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教学革新
“老师,如果这条正弦曲线能‘动’起来就好了。”2003年的一节数学课上,一名学生的话让刘旭昌老师愣了许久。那时的课堂,还停留在“黑板+粉笔”的阶段,老师讲解函数图像只能靠徒手绘制,学生们只能靠想象理解“动态变化”。类似的问题,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起点”。
2005年,学校咬牙拿出资金,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投影仪。当第一台投影仪在课堂上亮起来时,学生们发出的“哇”声让老师们至今难忘。宋清华老师特意制作了PPT,把复杂的力学原理做成动画,学生们盯着屏幕,眼神里满是好奇。“以前讲一节课,嗓子都喊哑了。现在有了投影仪,学生们听得更认真,我也更有干劲了。”宋清华老师说。
但改革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师们习惯了“满堂灌”的课堂,突然要让学生主导,总觉得“不放心”。自2014年起,学校分阶段、定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至2016年,学校聚焦“规范、精品、高效”,通过“赛课”“人人奉献一节精品课”“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示”,夯实了教学基础;2017年至2019年,学校直击问题专项突破,开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等活动,优化了教学关键环节;自2020年起,学校迈向“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落地”阶段,依托主题培训、课堂展示、立标达标活动,推动素养融入教学;2024年至2026年,学校聚焦“有效教学,深化范式,学本育人”,开启“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654 学本课堂建构”新探索。
随着“654学本课堂”的有序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意识成为了每位老师的共识。在一节化学课上,学生们分组做实验、讨论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老师只在一旁引导。有名学生说:“以前上课是‘老师讲,我们听’,现在我们自己做实验、找答案,记得更牢,也更有意思。”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2023年,莱山一中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省级奖12项。2024年,学校获评“烟台市教育大数据应用标杆学校”,以改革之力铸就优质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的“成长密码”
2019年,为了参加全国比赛,数学建模社团的几名学生每天从早到晚泡在社团教室里,查资料、建模型、改论文,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有一次,为了修改一个数据,他们熬到了凌晨两点。指导老师王雅馥看着他们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心疼地说:“早点休息,明天再继续。”他们却说:“老师,我们想再试试,说不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最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创新的思路,斩获了第二届“山海杯”全国高中生建模竞赛特等奖。站在领奖台上,获奖学生代表刘浩然激动地说:“谢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追逐梦想。”社团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兴趣,更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从2015年到2024年,学校社团从最初的5个发展到如今的34个,涵盖了人文素养、艺术、身心健康、科学素养、学科拓展五大类。“萤火”戏剧社里,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话剧,讲述青春故事;数学建模社团里,学生们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园足球队里,队员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男子足球队先后荣获市直高中足球赛冠军、“市长杯”全市高中组别冠军,多次代表烟台市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并于今年跻身山东省“省长杯”足球联赛前八强。
为了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积极争取招生政策,成立了艺术培优班,建立“一生一案”;选用优秀教师团队,科学规划文化课和专业课课程,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系统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艺术专业技能,提升艺术素养,使更多学生能够考入艺术类高品质院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校三个年级同步开设“艺术培优班”,让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明方向、早起步、远规划,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
从2014年开始,学校持续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伙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王燕飞老师负责帮扶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她发现这名学生喜欢画画,就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社团,还经常和他聊画画的技巧。慢慢地,学生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稳步提升。毕业时,学生送给她一幅画,画的是莱山一中的校园,背面写着:“谢谢您让我找到了自信。”如今,“全员育人导师制”已成为莱山一中的“教育品牌”,先后获评烟台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更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了闪闪发光的自己。
那些藏在时光里的 温暖与坚守
莱山一中的校园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藏着最动人的温暖。今年10月份,当2024级一名患病学生的治疗费像座大山压得家庭喘不过气时,老师们没有动员令,没有硬性要求,满校园的善意却自发地汇聚了起来。有人刚上完课就匆匆赶来,从钱包里取出工资;有人特意绕路去银行取钱,怕耽误孩子的治疗……从几百元到几千元,10余万元的总额,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是莱一教师们双手捧着的真心。他们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走下讲台便成了学生的“守护者”,用最朴素的行动告诉孩子:纵使前路有难,总有温暖为你撑腰。这份爱,不仅驱散了病痛的阴霾,更让“为人师表”四个字在校园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这样的温暖与坚守,在莱一建校以来的30年里,早已化作代代相传的教育基因,融入每位教师的成长轨迹。
一封来自新疆麦盖提县实验中学的信,让这份坚守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信中写道:“感谢莱山一中的老师们,你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手把手帮我们培养骨干教师,现在我们学校的语文平均分提高了20分,孩子们也更爱学习了。” 这背后,是莱山一中教师跨越山海的奉献。自2021年“鲁疆共建”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在自身师资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两位高级教师赴疆支教。援疆老师们跨越千里,扎根边疆讲台。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帮当地学生打开了看向外界的窗;他们还手把手带教当地教师,传经验、授方法,留下了“带不走的师资力量”。课余,他们走进学生家庭,送去关怀与温暖,用知识与爱心为边疆教育注入活力,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成长梦想。
莱一人奋斗的荣耀 与美好的期许
时光的指针划过30年,莱山一中的成绩单上,镌刻着无数令人振奋的荣耀印记。在高考战场上,这所从状元坡起步的学校,始终以“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亮眼表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继首届高考实现“开门红”后,学校高考成绩逐年攀升,让15000余名学生走进了理想的大学。办适合的教育,“让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拥有机会,人人都体验欢乐与成功”的办学理念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莱一人对“立德树人”初心的坚守。
在荣誉殿堂里,莱山一中的奖牌墙早已琳琅满目。学校先后获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星级食堂、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烟台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烟台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中小学德育品牌示范校、烟台市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学校、烟台市书香校园、烟台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学校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实力的肯定,更是莱一人持续奋进的不竭动力。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莱山一中的二期工程建设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学校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2.12亿元,占地面积31200平方米,涵盖新建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及餐厅等设施。2026年9月,二期工程将正式投入使用,新增教室48间、实验室24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可容纳1200名学生同时入住的公寓配备独立卫生间及空调,现代化体育馆内设有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及排球场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二期工程的建成,不仅能缓解学校办学空间紧张的问题,更标志着莱山一中向着“有特色、高质量的一流高中”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三十载耕耘不辍,三十载桃李满园。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莱山一中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用知识与爱心点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让“状元坡”的教育故事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莱山一中党委书记 杨曙光
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