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飞传奇:从草根到航空脊梁
1958年,成都黄田坝的国营132厂在艰难的条件下成立了。当时设备尚且简陋,甚至得依赖中苏合作提供一些关键设备。六年后的1964年11月,厂子迎来了一个突破性的时刻:第一架歼-5甲战斗机成功飞上蓝天。这个举世瞩目的成就拉开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序幕,歼-5系列随之开始批量生产。它不仅装备了中国空军,还出口到多个国家,赚取外汇,支持了工厂的扩建和发展。
随后,歼教-5和歼-7继续承担着空军训练和作战的重任。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歼-7的改进型一个接一个地问世,并且出口量大,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厂子的规模也逐渐扩张。到80年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风洞测试等高科技手段的引入,成飞的航空技术逐步迈上了新台阶,歼-7也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订单,成飞的名声也开始传播开来。
进入90年代,自主研发成了主流。1986年,歼-10项目正式立项,经过十多年的研发,歼-10原型机在1998年首次飞行,并于2004年正式服役。作为一款第三代战斗机,歼-10以其独特的鸭翼设计和强大的机动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随着空军装备的增加,成飞的生产线也开始忙碌起来,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使得产能稳步提升。歼-10不仅为军事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带动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展开剩余81%最具亮点的成就要数歼-20。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成飞作为研发主力,成功攻克了隐身材料、矢量发动机等技术难关,推动了中国航空技术的突破。歼-20的生产批量化推进使得成飞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此外,成飞还参与了C919大飞机机头的生产以及AG600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充分展现了军民融合的实力。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2023年,成飞发布的财报显示,尽管总资产达到1216.76亿元,营收为749.68亿元,净利润为24.23亿元,但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9.32%,这一数字让人担忧。换句话说,成飞几乎依赖借款来维持运营,资金链相当紧张。
在研发方面,2022到2023年,成飞投入了22.12亿元进行新型战机预研和歼-20的产能提升。虽然这些投入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军工企业融资困难,政策审批繁琐,贷款和拨款的滞后使得成飞在扩张和创新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小的挑战。
实际上,军工行业本就不适合快速盈利。由于核心技术和资产严格受国家监管,企业想通过上市或借款来融资面临极大的难度。成飞的困境并非个别现象,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尽管如此,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基础,成飞仍然具备重组的潜力。它从草根起步,逐渐铸就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而现在面对瓶颈,仍然有着不断前进的动力。
重组玄机:低价背后的深意
2023年1月11日,成飞的重组计划正式启动。中航电测发布公告,计划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成飞100%的股权,交易金额为174.39亿元。此举立刻引发市场震动,毕竟中航电测的市值只有60多亿,而成飞的总资产超过1200亿,174亿的成交价格显得有些低得离谱。有人认为这是“蛇吞象”,但仔细分析,其实背后有着更深的计谋。
按照股权评估,成飞的实际价值为240.24亿元,但扣除65.85亿元的国有独享资本公积后,实际交易金额为174.39亿元。这并非是“贱卖”,而是会计处理上的规则差异。成飞的重组方案将其分为两部分:成飞航产的评估价值为2.59亿元,承诺在2023到2026年实现净利润6651万元;成飞母公司的评估价值为32亿元,专利等无形资产算进去了。
为何选择通过中航电测进行重组?成飞的核心业务上市面临诸多政策红线,直接IPO审批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且军工企业的保密要求非常严格。中航电测是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营测控设备业务稳定,可以借此壳公司“曲线入市”。这既能确保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又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前后足足18个月。2023年上半年,证监会对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中航电测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方案。直到10月11日,经过多次修改,重组计划终于通过。最终,成飞顺利并入中航电测,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腾飞之路:借壳开启新篇章
重组方案落地后,成飞迎来了崭新的征程。2025年1月22日,新的股票发行完成,总股本为27.67亿股。上市后的头9天,股价暴涨四倍,市场对成飞的潜力充满信心。随着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成飞的实力逐渐显现。
融资渠道的打开,让成飞得以加速研发和生产扩张。歼-20的产能稳步提升,新型战机的研发进展迅速,风洞测试和材料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过去依赖政府拨款的模式被资本市场替代,成飞的生产线自动化得以推进,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成飞的军民融合战略也更加深入,歼-20的技术不仅在军用领域得到应用,还转向了无人机、自动驾驶等民用领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和营收来源。随着C919和AG600项目的推进,成飞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营收多元化。
成飞的重组,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为国家航空工业的壮大提供了助力。通过这一模式,成飞从单一的军机生产商,转型为综合性的航空平台,产业链得以延长,国际市场的开拓也更具潜力。未来,成飞有望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竞争,领跑全球航空工业。
这一切,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飞,作为这股力量的重要支撑,继续肩负起推动国家空防和航空事业发展的责任,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发布于:天津市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