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少变化。根据一些民意调查,75%的韩国民众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这其实还算是个普遍现象。像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负面情绪更甚,超过了80%。
韩国媒体经常把中国描绘成各种负面形象,比如雾霾的源头或是文化抢夺者,这让很多韩国人心里对中国的印象就这么定了。而在中国这边,年轻人都在忙着创新创业,对韩国的事儿其实兴趣不大。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反倒让中韩关系变得更复杂不少。
韩国媒体和教育塑造对华负面印象
在韩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对公众的看法影响挺大的。提到中国时,很多韩国新闻喜欢用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标题,比如说首尔出现雾霾天,文章就说是从中国飘过来的,可很少提韩国自己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才是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韩国年轻人觉得本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向负面,这也让厌恶情绪明显上升。
历史教育也发挥了作用,韩国的教材里经常把古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强大的邻邦,但很少提到像明朝援助朝鲜抗击日本这样的正面事迹。这样一来,年轻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觉得中国总是在欺负韩国。
在文化方面,韩国经常说一些传统是被中国抄袭的,比如端午节或者泡菜技术申遗成功。可实际上,泡菜用的辣椒粉主要是从中国贵州进口的,坛子也是景德镇产的。这件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可是人们的心态并没有因此发生多大变化。
在经济上,韩国靠着中国市场挺着呢,三分之一的芯片原料都得从中国进口,年年还大量进口大白菜,足够全国人吃泡菜了。可是媒体一转眼,就把中国说成是个竞争的威胁,唬人哎。
这就让老百姓一方面依赖中国货,另一方面又带着点抵触心情。金兰都教授说,这种感觉其实是焦躁不安,韩国人总觉得中国在赶超自己,但没注意到中国早就把目标转得更远了。
金兰都教授戳破韩国优越感
金兰都,首尔大学的专家,专研消费者动态。他在节目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韩国是世界上唯一还对中国有偏见的国家,可是在中国青年的眼中,根本就没有韩国这个存在。
他在中国考察过之后,发现当地年轻人讨论的重点是人工智能专利和超越美国的技术,跟韩国的事情没啥关系。中国申请的AI专利占到全球的35%,而且大疆无人机在韩国济州岛也变成了热门货,这让金兰都感叹韩国人低估了中国的实力。
他还说,韩国的年轻人当中,大概80%在炒股,甚至就连中学生都拿压岁钱去玩美股,平均每个人负债超过8万人民币,生活就像个“精致穷”。相比之下,中国的Z世代更喜欢搞二手交易,年交易量超过12亿次,有人靠卖闲置物品一年的收入就能达10万,实在是踏实得很。
在2023年的演讲中,他特别提到,韩国反华的情绪主要是因为害怕中国发展的太快,不愿看到自己被比下去。不过,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电动车在韩国市场占了18%,而韩国车在中国卖得不好,这种反差让韩国企业个个头疼不已。其实,韩国对华有很大的贸易顺差,但偏偏还伴随着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不太合理吧。
韩国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年轻人风格明显不一样。韩国80后90后特别喜欢通过网贷买名牌,债务压得挺重,短视频里多是分享炒股经验。而在咱们中国,差不多有46%的90后选择创业,平台上教人怎么摆摊卖冰粉,或者学剪辑接单,感觉更接地气,也更实在。
科技圈里,中国的年轻人正努力推动无人机和新能源车的出口,韩国的三星等企业用的材料还得依赖中国进口。这种差距让金兰都提醒,一些韩国人觉得中国在跟自己竞争,实则中国青年的主要目标是美国。
文化上的争夺越演越烈,有个韩国网红在说汉服抄韩服,结果自己穿明制裙拍照,结果被网友扒出来打了个脸。端午节泡菜申遗之后,韩国还打算把孔子认作自家的祖先,不过在中国年轻人眼里,这些事儿不过是些小事罢了,没啥大不了的。
根据民意调查,20到29岁的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高达72%,差不多和朝鲜的水平持平,这也反映出萨德事件和限韩令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像金兰都这样清醒的韩国教授不多,大部分民众还是被媒体传播的负面消息所左右。
中国年轻人专注于反向消费,二手平台非常火热,旧鞋改成包包、快递盒当收纳,这都体现了节俭创新的精神。相反,韩国则是全民参与那种赌博式的炒股,风险也跟着高起来。这一种对比呢,不是说谁强谁弱,而是心态上的差异。中国青年不把韩国当对手看,但韩国人却一直盯着中国,这种不平衡让两国关系难以改善。
民调数字背后的中韩关系未来隐忧
2024年,金兰都出版的《趋势韩国》对消费模式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韩国得实事求是看待中国,否则可能会错失良机。在尹锡悦政府时期,反华的声音不少,2023年抗议事件频繁发生。到2025年,李在明上台后,双方达成一致,要增强交流,还启动了团体游客免签政策。
至于年轻一代,韩国的年轻人对中国的敌意挺明显,而中国的年轻人对韩国基本不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很难弥补。经济上依赖还在那里,比如韩国化妆品堆满青岛港,中国的新能源车在仁川港卸货,贸易额相当可观。金兰都再次强调,韩国的焦虑其实源自误解,中国青年主要专注自己的事业,不会把韩国当成娱乐的伙伴。
未来中韩关系或许能靠青年之间的交流慢慢拉近,但媒体上的偏见和历史教育里的偏颇始终难以改变,导致一些负面情绪很难消散。韩国教授一句直言不讳的话提醒我们,别让那种优越感蒙蔽了眼睛,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韩国,而现在的重点转向美国了。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只是单纯的讨厌情绪,更是双方合作的绊脚石。
这件事儿不是单纯说讨厌不讨厌那么简单,而是心态跟现实脱节。韩国75%的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深蒂固,而金兰都教授的话一语中的,指出中国年轻人心里其实没韩国的影子。大家都希望中韩之间能多多交流,少点误会,不管是贸易还是文化,大家都能共同受益,实现双赢。
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