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创立于1984年的国民品牌,在近4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糊类食品王者,甚至被誉为“中国黑芝麻产业第一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承载着几代人情感的巨头,却在2025年夏季走到了“卖身”国资的境地。
上个月,一则公告引发了市场震动。 黑芝麻的控股股东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正在筹划将其持有的公司约20%股份,转让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及大健康行业的国有企业。
这笔交易作价约9.42亿元,并通过“表决权放弃 业绩对赌”的独特设计,使广西国资最终能掌控黑芝麻37.66%的表决权。 这意味着,掌舵近二十年的李氏家族将丧失控制权,这个国民品牌的命运迎来彻底转折。
究竟是什么,让这家曾经光靠一碗芝麻糊就能年销10亿元、占据公司总营收60%的明星企业,沦落到需要国资接盘的地步? 答案就藏在一系列疯狂的跨界投资、持续恶化的财务数据以及逐渐被遗忘的主业之中。
展开剩余78%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黑芝麻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剩下1.73亿元,但其短期借款却高达7.66亿元。 公司的流动比率远低于安全线,债务压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企业的正常运营。
财务数据的恶化趋势早已显现。
其归母净利润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亏损,分别达到-1.09亿元和-1.4亿元。 尽管2023年和2024年凭借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实现账面盈利,但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主业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主业增长见顶,是许多老牌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黑芝麻选择了一条看似快捷的突围之路,跨界转型。 然而,这条路上却布满了陷阱和荆棘。
2015年,黑芝麻斥资2.56亿元收购容州物流园,试图打通产业链。 但仅仅两年后,便以物流业务与食品主业不协同为由,匆匆将其剥离,留下数千万元的减值损失。
2017年,公司豪掷7亿元收购电商平台礼多多,希望搭上电商快车。 然而,礼多多在2020年出现业绩“变脸”,这笔投资不仅未能带来预期收益,反而产生了巨额商誉减值。
跨界步伐并未停止。 2020年,黑芝麻通过受让股权和增资方式,以6553万元取得广投国医36.41%的股权,进军医疗健康领域。
但这笔投资很快陷入股权纠纷,黑芝麻不得不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其寄予厚望的医院营业也处于停滞状态,未能产生任何现金流入。
2022年9月,公司向广西南宁地方政府的一项养老PPP项目投入7232万元。 但直至2023财年结束,黑芝麻仍未收到预期的运营补贴和收益,这笔投资近乎打了水漂。
最为激进的举动发生在2023年4月。 黑芝麻宣布将向新能源储能领域转型,甚至计划向银行贷款22亿元,投资35亿元建设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宣称项目投产后年营收可达60亿元。
然而,这个宏大蓝图在短短一年后便因“市场环境变化”和“资金筹措不及预期”而被迫按下暂停键,前期投入的数亿元资金血本无归,还被审计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
频繁且失败的跨界投资,不仅消耗了公司大量现金,也暴露了内部治理的严重缺陷。 2025年6月,黑芝麻收到广西证监局的警示函,揭开了公司内部管控的乱象。
警示函指出,公司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关联方广西南方农业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天臣新能源(渭南)储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关联自然人韦清文、胡泊等人,存在非经营性占用黑芝麻资金的情形。 然而,黑芝麻未按规定及时在临时公告和定期报告中披露这些重要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
同时,公司还存在违规对外担保的问题。 2020年9月,黑芝麻以其持有的广投国医36.41%股权(对应出资额6553万元)为限,为第三方提供了金额达6553万元的担保。 但这一重大担保事项,黑芝麻却拖延至2024年10月30日才对外披露,严重违反了信息披露规定。
此外,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存在高比例股权质押的情况。 截至2025年6月18日,黑五类集团持有的30.25%股份中,有71.11%处于质押状态。
前董事长韦清文所持股份的66.47%被质押,而公司顾问李汉荣、李汉朝各自持有的1.39%股份更是已全部质押。
在四处跨界折腾的同时,黑芝麻赖以起家的核心业务,黑芝麻糊,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 由于糊类食品行业入门门槛低、市场规模有限,南方黑芝麻糊的发展其实早已触及天花板。
公司对主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自频繁跨界后,黑芝麻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路下跌,到2018年时仅占1.7%,研发人员也仅有12人,被外界质疑“初心不再”。
当黑芝麻还在守着传统配方和产品形态时,竞争对手们早已积极求变。 例如,后来居上的五谷磨房推出了低糖糊、谷物棒、固体饮料等更符合现代健康需求的新品类,成功抢占市场。 数据显示,五谷磨房去年营收达38亿元,增速是南方黑芝麻的5倍。
发布于:江西省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