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A股开盘前,这些信息差你都掌握了吗?
10月1日,假期的头几天,朋友圈刷屏的不是旅游照,是一条“AI 大算力”的新闻,说OpenAI和韩国的芯片巨头们又搞了个大动作,三星、SK海力士,名字一列出来,已经有投资群的老哥在那边倒腾HBM内存的股票,仿佛抓住了什么“机会”,但更多人只是笑笑,假期嘛,谁会急着补仓。
夜里刷推特,发现美股假期不停,标普500慢慢涨,纳指也在晃荡——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AI和GPU的新闻在科技圈越滚越大,AMD走得比隔壁更快,有人说这波涨势像极了几年前的加密货币,瞬间拉高,随时踩空。
不过最炸裂的还不是科技,而是黄金。10月7日凌晨,有人抖音喊单:国际金价破四千刀,黄金ETF盘中涨停,中国大妈又要出手了。身边的理财群,已经有人把黄金实物订单截图发出来,顺带问一句,4000美元是不是历史最高?答案很简单,是的。
同一天,比特币价格也突破了12.6万美元,这种数字让人怀疑是不是平台显示出bug,点开详情,发现今年比特币已经涨了三成,旁边有人自言自语,钱都去哪儿了?没人能说清楚。
展开剩余75%假期里的国内大新闻,却和“科技”关系不大,10月3日,全国高速公路的充电桩数据出炉,三天充电量4380万千瓦时,增长五成,新能源车的车主们在服务区排队,一边刷剧一边等电。也有人吐槽,充一次电等到天黑,电动车的未来到底在哪儿?没人真正关心,只是习惯性吐槽。
7号,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华中科大联合团队,发明了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锂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接触不紧密的问题,论文发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朋友圈又被刷屏,但没几个人看懂这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只看到“固态电池”又牛了。
假期快结束的时候,突然冒出个“核聚变突破”,10月1日,中国自己的核聚变装置底座安好,400多吨的大家伙,2030年要点亮第一盏灯,新闻稿说得很燃,资本市场更燃,核能概念股直接拉涨停,散户在股吧里喊“这才是国之重器”,不过历史上核聚变每年都突破一次,灯却总没亮起来。
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个人因为“宏观量子隧穿效应”拿了奖,微博有人调侃,这奖到底跟咱有啥关系?券商却没闲着,量子计算的概念又被翻了出来,美股上Rigetti、D-Wave一周涨幅四成,A股的量子软件次日直接一字板,没人管背后的技术到底落地没落地,先炒了再说。
假期的数据更扎眼,全国出行总人数20.68亿,比去年多了一千万,机票预订871万张,增长13%,民航日均航班1.7万班,比去年的数据多了近千班,朋友圈发的不是景点人山人海,就是抢票失败的截图,大家都在路上,路上也堵,堵在高速、堵在机场,堪称史诗级。
电影票房也有点意思,10月1日到7日,国庆档收了17亿多,看起来不算少,实际同比掉了快两成,《志愿军》《731》《刺杀小说家2》轮着上,但没一个能打的,影院经理抱怨,今年卖爆米花的钱都比电影票多,观众买票时都在纠结,选哪个都像买彩票。
假期结束,资本市场重启开盘,欧美股市普涨,日经、韩国指数涨得离谱,6.7%、3.6%,美股也稳着涨,港股表现分化,科技、有色金属成了大热门。统计显示,港股通那几天涨幅前十的公司,什么公用事业、黄金矿业、芯片,名字都很眼熟,但没几个真正懂得行情背后的门道。
自问一句,这一波A股会不会跟着涨?有分析师发言,红十月、慢牛、流动性宽松、资金回流,听起来像是复读机新一轮开场;可复盘历史,每次节后“利好”扎堆,A股开盘却可能直接高开低走,情绪和理性,永远都在博弈。
换个角度思考,节前担心的地缘风险没爆,流动性收紧也没来,央行11000亿逆回购已经安排上,历史规律显示节后资金往往回流A股,大家都盯着科技成长、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有人说,今年节后“主线”很清楚,AI、机器人、半导体、稀有金属、光伏、化工,谁都想抢先布局,但也有人觉得现在入场太晚,性价比没了。
现场采访一下某散户,他说:我不太懂什么板块轮动,反正节前清了点仓,节后再看看消息面,行情好就追,行情差就观望,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有幺蛾子。
翻看券商的策略报告,大多还是那几句话:科技成长主线,关注AI应用,半导体制造,创新药,固态电池,储能……说到底,是不是每年都这么说?牛市的条件越来越齐全,结果却总是差点火候。
2025年这个黄金周,A股开盘前的信息差,像一场信息密流,谁都想抢到第一手,谁都怕自己落后半拍,但最后买单的,往往还是那些自信满满、盲目跟风的人。
故事讲到这,节后A股开盘的钟声还没敲响,主线、热点、风口、利好,交织在一起,谁是赢家,谁是炮灰,一切还要看开盘那一刻。
至于那些未被掌握的信息差,到底能不能变成真金白银?也许只有市场自己知道。
发布于:江西省金富宝-上海配资-查查看股票配资-a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